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大调研丨适老化改造,如何走进千家万户?

成都发布 2023-06-18



84岁的张元盛独自居住在成都高新区紫荆社区六三零大院。年轻时他做安保工作,身体硬朗,可上了岁数也不得不“服老”。


哪怕下楼去社区食堂吃顿饭、遛趟弯,也得喘好一会儿的气。“你看嘛,心脏不中用喽,”张元盛朝记者摆摆手,“儿女都住得远,平时又忙,还不是靠自己多留心。”


直到社区向他推介了家庭适老化改造,他觉得生活多了一份安全感。门口装上红外线感应门磁,24小时不出门就会自动报警;马桶前装上了扶手,撑着借力站起来就轻松多了;淋浴头附近还有一个智能监测设备,一旦跌倒就直接拨通家人和应急救援服务机构的电话。


↑老人家卫生间里安装的跌倒监测终端


四川是中度老龄化的省份之一,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在全国位居第三。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376.41万人,占17.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85.12万人,占13.62%。近年,成都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提出了家庭适老化改造继续提质扩面,并定下了1万户的目标。


成都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长根认为成都的家庭适老化改造目前以政府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家庭改造为主社会家庭自主开展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政府推动特殊困难家庭改造到社会家庭自主买单并走进千家万户面临的路还有多长?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

1

谁需要适老化改造?




“紧急时刻,这些自动报警按钮或拉绳就是老人的‘保命符’,”芳草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年来,仅是芳草街街道,智能应急设备就已经救了7个老人的性命,紧急呼救的老人大都罹患癌症、脑梗或其他突发疾病。


↑老人家里安装的一键报警按钮

就在今年5月,芳草街街道所辖社区内一位87岁的张爷爷跌倒在阳台,因为无法起身呼救,足足在地上躺了12个小时,直到第二天上午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巡护关爱时,才发现无人问答。于是社区工作人员叫来物业紧急入户,将老人送到医院,抢回了一条命。整个高新区芳草街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65万人,80岁以上老人0.45万人。去年以来,芳草街街道120户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被认定为试点对象,政府免费对其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相比,这样的力度依然远远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老年人普遍对适老化改造有需求。家住金牛区马鞍社区的杜连夫、谢静靖夫妇在一栋老旧小区里住了40年,以前住在6楼,年纪大了就干脆换到2楼。两人都是69岁,明显感觉到岁数大了就是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的过程。“爬楼不方便,有时候蹲马桶起不来。”谢静靖说,原本也没想过、也不知道能怎么把家里改造一下,去年骨折后在社区听说了适老化改造,就买了一台助行器,又顺便加了坐浴凳和马桶扶手,觉得一下方便了不少。


老人家卫生间里安装的扶手

“没想过要换房子,”杜连夫说,住了几十年的小区都是熟人熟面,邻里之间摆摆龙门阵很热闹,要是实在走不动了,“等到八九十岁再进养老院嘛。”


杜连夫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大多数老人的观念。根据民政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形成“9073”养老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然而,随着老人身体机能的退化,熟悉的环境也会变得“不方便”——桌边棱角磕磕碰碰,地面湿滑容易摔倒,老房子光线昏暗,如厕洗澡站不稳……这些都是居家养老的安全隐患。


“每个老人都需要同家庭环境和综合能力相适宜的适老化改造,”在李长根看来,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根据老人身体综合能力情况和家庭环境情况,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通行、照护等不同方面的支持,通过对如厕洗浴、室内行走等居家环境进行必要改造让老人在室内独自生活也能获得安全感和尊严感,拥有更具人性化的晚年生活。成都率先试点在低收入家庭中推行政府定价套餐式的适老化改造服务,每年不断提质扩面,部分区(市)县向空巢独居老人覆盖。“先从低收入家庭开始引导,最终要推动社会家庭自行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市场化的形式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锦江区适老化改造,老人家里安装的燃气报警器(摄影 陶轲)


2

 如何敲开老人的门?




如何让更多老人接受适老化改造?敲开老人的家门就是第一道阻力。


“哪有这种免费的好事,是不是先用再交钱?”“用不来,装在家里怕也是个摆设!”“屋头有个摄像头是不是随时在采集数据?”马鞍社区党委副书记蔡娜发现,一开始推广家庭适老化改造时,有些老人产生了抵触心理。对于社区而言,要将指标分解到辖区内老人身上,找到一个符合条件又愿意主动申请适老化改造的,并不容易。


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紫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目前社区有将近600人享受适老化改造的政策帮扶,大多数都是残疾、低保老人,靠我们主动找上门劝说;高龄独居老人主动来申请的特别少。”蔡娜表示,接受适老化改造的老人都反馈服务不错,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不足之处就在于当前适老化产品用品社会普及度不高,许多空巢独居老人还不知道有适老化改造这项服务,对上门推荐适老化改造服务的工作人员心存芥蒂。


“这需要熟人社会长期形成的信任感。”蔡娜说,养老服务机构刚进入社区时,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引荐、陪同、协助,打通与老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但“推广力度不是一下两下的”,只有机构长期参与社区营造、持续提供服务才会令老人信任,从而愿意尝试新产品。
记者在马鞍社区采访时看到,参与该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成都怡倍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口摆放了展板,长期驻点的工作人员正在向路过的老人们介绍养生保健知识和家庭长照险。“差不多每周都要摆两三天,”工作人员说,“经常打照面,跟叔叔阿姨就熟悉了,面对面的交流比较容易亲近,后续的上门服务他们才敲得开门。”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四年。


↑老人在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紫荆社区的“窝窝”里看电视

在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费用也是制约推广的因素之一。


以划定“底线”的方式推出养老服务清单,其实相当考验区(市)县的“财力”。在实际操作中,有余力的区(市)县会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在市级补贴标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区级补助,并扩大服务对象的覆盖范围。例如,高新区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申请家庭适老化改造,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金牛区将特殊困难老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上限标准提高到5000元/户。但郊区新城由于财力不足,大多本级没有匹配资金。


↑老人家里安装的AI智能语音照护屏

涉及到“兜底”人群之外的提质扩面服务,老人是否愿意自费购买?


在试点即将结束之前,芳草街街道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试点用户做了回访。结果显示,回访的老年群体对于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心理价位在100元以内,单次应急救援的心理价位在40元~60元之间,远远低于政府的补贴价格。


成都高新区秋语秋韵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俞锦华注意到,有的老人为了节省电费,夜晚睡觉前会主动拔除插电设备电源,致使监护设备在夜间长时间离线,出现监护盲区。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发现,有的老人将自费购买智能监护设备视为“一锤子买卖”,不愿意为后续的设备维护、线下巡访、应急救援再付费。


这就意味着,适老化改造要进一步提质扩面,目前仍然只能由财政补贴来刺激需求,市场化购买力还较弱。


3

 适老化改造 究竟该改什么?



早在2020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共提出基础类项目和可选类项目共30项具体改造内容,围绕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老年用品配置等方面,制定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荐清单。


↑老人使用AI智能语音照护屏呼救后工作人员手机会收到电话和短信提示


目前《成都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提出家庭适老化改造主要提供包括建筑硬件改造、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智能化助老服务设施三方面内容,由社区提供“套餐包”供老人勾选。从区(市)县乃至不同街道社区,补贴标准不同,套餐包的内容也有所差异。记者走访中了解到,中心城区、城市新区的“刚需”老人普遍愿意安装自动报警按钮等智能化助老服务设施,对于体征检测雷达、感应床垫等采集人体数据的设施还有防备心理,也认为“用不上”;郊区新城的家庭智能化改造相对缺失,更多帮助老人进行简单的环境改造。


老人需要改什么?有时候,可能超出了一张清单、一个“套餐包”的范围。


一场脑溢血,让73岁的赵文璞几乎失去了行走能力。这些年,为了让她在家里住得更安全舒适,老伴沈联同没少去专业的养老机构参观最新设施,家里的各式轮椅都有好几台。身为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他们,观念不缺、费用不愁,却依然无法寻找到满意的适老化改造。


“没必要搞那些花花绿绿的,要实用,考虑到我们老年人的行动规律才是用心的。”沈联同遍览市场上的各类适老化设施后,还是觉得购买标准化设施不能解决自家的最大痛点。考虑到老伴每天都要推着轮椅在家练习走路,又需要下楼跟小区的朋友们聊天,他抹平了家里所有台阶,又重新调整了家具摆放位置,形成能供轮椅流畅进出的动线,这样才能让老伴避免摔跤。“希望将来政府发展老龄事业,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推出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沈联同说。


俞锦华注意到,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相比智能设备和辅具进入老人家庭的大力度推动,涉及到建筑硬件改造的环境改造推进更为缓慢,“老旧小区的房子要改造起来特别难,没有管线示意图、墙皮老化一碰就掉渣,我们在墙壁上打个孔都心惊胆战的,还需要跟水电、物业、邻居几方面都打招呼,确实推动起来就更难。”


老人家厨房里安装的烟雾探测器

要满足更多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有时候,需要的是多个部门的合力。


芳草街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提到了一个细节:在推广家庭适老化改造时,有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子女向社区提出,能不能从家庭拓展到整个小区,让老人防走失的电子手环能够在小区设置“电子围栏”?“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他没有办法”,该负责人解释,家庭内部的改造是民政部门在牵头拨款,只能专款专用,如果涉及到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还需要等住建部门牵头发起项目。


青白江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提到农村地区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巡访时会遇到许多农村老人问“能不能安热水器?”——这不在“套餐包”范围内;还有农村老人会问“能不能把旱厕改成马桶?”——从实际情况看,适老化改造不仅涉及家庭适老,还需关注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连的公共服务设施适老。


4

 如何让老人 更“有感”更“愿改”?



要让家庭适老化改造更贴近老人的需求,要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家庭愿意为老人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买单。采访中,多位专家和从业者对成都下一步的提质扩面提出建议。


“民生实事要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考验的是如何把事情做细做实。”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一帆表示,适老化改造是落实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围绕老人的实际需求,聚焦老人不方便、不舒心、不安全的问题来推动改造。通过居家、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来扩大低龄健康老人的生活半径,调动老龄生活的积极性和品质感,为高龄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涉及到家庭适老化改造这类私域问题,杨一帆认为,政府必须放下大包大揽的包袱,完成从“我要给你改”到“请你帮我改”的转变,重视前期对老人的需求收集摸底,调动社区书记、民生专干、义工等社区力量参与到需求评估、供应商遴选、过程质量监管、用户意见反馈中来,让民生政策更懂老人,让老人享受到更“有感”的政策支持。


↑老人在“窝窝”里看电视


“能不能从顶层设计上打通民政、公安、住建、卫健、社保等部门的数据,为每一个老人精准画像?”金牛区民政局养老科的郭小宏认为,目前基层的工作模式是“接到指标找老人”,如果能从市级层面牵头打通数据库,就能精准找到最需要政策支持的人群、从而为每一位老人提供最贴心的政策服务,形成工作闭环。
进一步来看,老人和子女自主进行改造应如何推动?
李长根指出,目前社会大众对于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接受程度还不高,老年群体及其子女,对于居家智能安防设备的紧急救援功能认识都是不够的,“子女就觉得常回家看看、打打电话就行了。但老人在家突发疾病怎么办?如果是独居老人,连呼救的时间都没有。”用户群体的不足又导致企业不敢大量布局。
↑成都首条适老公交线路 图据成都公交集团
2023年,在总结前期已实施项目的基础上,成都市民政局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整合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安防设备、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环境改造、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三个项目,优化为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套餐,设定11个必选项目和12类可选项目让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定套餐服务。市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按套餐标准给予补贴,每户改造费用合计5300元/户。

上海市在这一方面作为先行先试的城市,其探索性做法很多值得借鉴,比如在部分区的街镇试点探索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由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搭建统一服务平台,让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都可以申请进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李长根认为,每个城市老人的生活习性、现实需求点和对产品的认可度都是不同的,上海老人群体以及他们的子女在经济收入、支付能力等方面都决定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会更高。


“成都从政府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改造到社会家庭自费进行个性化改造,还需要更多老人和子女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接受度,让更多老人安全有品质地生活。” 


推荐阅读>>

○施小琳调研科技创新工作,要求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让创新资源要素更加活跃、创新成果价值充分释放

○“双增长”!2023年成都普高招生计划公布

○今起,成都实施6项车管便利措施!

○事关居住证!市公安局发布最新通知

○14岁的成都妹子,全国冠军!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 钟茜妮摄影记者 | 王勤
成都发布编辑|大橘 语伞
点击参保↓

点赞在看↓转发周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